【成果分享】彭元隆博士(國立嘉義大學資管系):以機器學習的角度探討投資組合與機器人理財
隨著⼈⼯智慧與⼤數據技術的迅速發展,機器學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傳統⾦融的運作模式。特別是在投資組合管理與機器⼈理財(Robo- Advisory)領域,透過⾼效能演算法與模型建構,機器學習已逐漸成為資產配置與風險管理的重要利器。
在⾦融市場中,資料來源包括股票、債券、匯率、期貨、交易量、技術指標如MACD、RSI、SMA等持續不斷地湧現。這些⾼頻資料若能被有效標記並進⾏特徵擷取,將有助於訓練出具有預測能⼒的模型。機器學習演算法(如隨機森林、梯度提升機、LSTM等)可⽤於⾃動辨識交易信號,進⽽輔助決策者進⾏買入或賣出操作。
在投資組合建構⽅⾯,機器學習可進⾏⼤規模資產的篩選與分類,並透過關聯式矩陣(例如協⽅差矩陣、相關性網路)推估資產間的聯動性與風險分布。此外,當技術分析⼯具如MultiCharts程式交易、正弦波指標結合基因演算法時,能進⼀步協助優化投資策略,找出具有穩定報酬的資產組合。
對於⾦融期貨與外匯市場的套利⾏為⽽⾔,機器學習同樣具備策略性優 勢。以匯率套匯為例,若能準確捕捉市場失衡並預測其恢復時機,即可透過量化模型預測最佳的買入與賣出時點。然⽽,由於⾦融市場具有⾼度波動性與非線性特質,時間序列的切分⽅法(如固定視窗、滑動視窗)將顯著影響模型準確性與穩定性。因此,如何設計具有時變適應性的預測框架,成為提⾼預測效能的關鍵。
風險管理亦為機器⼈理財不可或缺的⼀環。現代投資組合理論(Modern Portfolio Theory, MPT)強調投資組合之期望報酬與風險間的平衡。透過機器學習模型對資產的報酬率與波動性進⾏估計後,可進⼀步導入凱莉公式(Kelly Criterion)或⾺丁格爾(Martingale)交易策略進⾏調整,達成最適資⾦配置。另如清算價值評價法,則提供了在極端市場情境下資產潛在損失的估算機制,進⼀步強化資本保全與風險應對能⼒。
長期⽽⾔,透過評價模型(如DCF、PEG等)結合機器學習,亦可對個別股票或ETF未來⼗⽇、甚⾄數⽉之表現進⾏合理推估。這些預測不僅有助於資產配置的優化,也能成為財務顧問與投資者制定策略的依據。
機器學習的導入不僅提升了投資決策的⾃動化與智能化⽔準,更重新定義了投資組合管理與機器⼈理財的未來發展⽅向。隨著技術的持續演進,我們有理由相信,結合資料科學、統計模型與⾦融理論的智能⾦融時代,已然成為全球資本市場的新趨勢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