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  • Welcome to MIS@NSYSU 中山資管歡迎你
  • 【行政】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誠徵專任教師
  • 2025年5月徐士傑主任率團至新加坡參訪
  • 2023中山資管再生電腦愛送偏鄉
  • 中山資管歡迎你
  • 中山管院:商業大數據平台
  • 開設深度學習新課程 邁向人工智慧新時代

【成果分享】賴佳瑜助理教授(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):AI在醫療產業的應用

 

AI在醫療產業的應用 :從精準醫療走向精準健康

  當AI浪潮橫掃全球產業鏈,醫療產業作為高複雜度、高需求的應用場域,正逐步成為AI創新的核心戰場。根據市場預測,至2026年AI在醫療領域的市場規模將突破1,500億美元,其中初創企業所展現出的技術創新與臨床落地速度,無疑成為最值得關注的成長引擎。

  AI對醫療的影響,早已超越傳統診斷輔助。以行政流程最佳化(Administrative Workflow Optimization)為例,自動化排程、病歷摘要與資源配置系統,已有效釋放臨床人力;而在疾病預測與風險分層上,AI技術的滲透更為深遠。內視鏡影像搭配深度學習模型,正用於早期胃癌的風險篩檢;針對亞健康人群(sub-health individuals),特別是肝、腎功能下降的初期族群,AI可透過結構化與影像資料預警重大疾病。

  其中值得關注的是MASLD準則(代謝症候群合併脂肪肝與腎臟異常)的分析。研究指出,該族群患者常伴隨腺性息肉(adenomatous polyps),進而提升大腸癌風險。透過Attention-based CNN模型,AI不僅能識別出高風險群體,更能提供個別化建議,展現AI於預防醫學中的策略性角色。

  不過,AI應用於醫療並非無懈可擊。資訊系統(IS)領域在精準醫療的應用推展中,面臨四大瓶頸:資料品質與安全性為首要挑戰,再者,AI模型需要長期且高品質的時間序列資料才能具備足夠預測力;第三,與臨床專家的跨領域合作成為推動研究與應用的關鍵;最後,系統的可擴展性與升級性亦攸關持續創新能力。

  此外,在AI模型實際導入臨床場域後,常會出現一項極具挑戰性的現象:Recall(召回率)高,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(陽性預測率)卻偏低。傳統評估方式易忽略臨床資源的稀缺性與患者心理成本。在此情境下,「好主義(Utilitarianism)」作為一種評價原則,提供了嶄新的AI參數設計框架。與其僅追求技術性指標,不如根據整體社會效用,設定最符合病患福祉與醫療資源配置效率的threshold,讓AI真正「為多數人帶來最大利益」。

  未來智慧醫療的研究方向,也從單點應用逐步轉向系統性整合。從Mental Health Tech(心理健康科技)、基因組與精準醫療(Genomics & Precision Medicine),到AI/ML in Healthcare、IoMT(醫療物聯網)、Blockchain for medical data與遠距照護(Telemedicine),皆展現高度整合潛力。更令人振奮的是,AI如今甚至可預測蛋白質的三維結構,助力新藥開發與疾病機制理解,重塑生命科學研究格局。

  從精準醫療邁向精準健康,AI正扮演著關鍵催化角色。這不僅是一次技術革新,更是價值觀的選擇。面對龐大的演算法選項與醫療不確定性,「好主義」或許提供了我們最應該思考的問題:如何讓AI在醫療中,不只是正確,而是正義?

 

瀏覽數: